中药红参具有益气生津之效,麦冬能够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参麦注射液由上述两味中药材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具有养阴生津、益气固脱的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中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鲁斯可皂苷和薯蓣皂苷,具有抗氧化、延长抗缺氧时间、增加冠心病脉血流量、抗脂质过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2-4]。目前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肿瘤辅助化疗、肝肾损害等疾病[4-6]。为了解参麦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本研究收集了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月全国 26 家医院 30 012 例使用了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资料,分析了该药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收集了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月全国 26 家医院住院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一般资料及不良反应数据,所获数据经清理、整合、规范后进一步分析。具体数据处理过程如下:首先,剔除医院收集的患者数据中的重复数据和错误数据。其次,对药品名称进行规范与统一:中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名录》、西药按照 ATC 编码进行标准化处理且合并相同项。最后,对中西医诊断名称进行标准化: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参照新世界第 2 版《中医内科学》与《中医诊断学》进行规范化处理,西医诊断名称参考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码 ICD-10 和第 8 版《内科学》进行标准化处理。
1.2 信息收集与结局指标
1.2.1 人口学特征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过敏史。
1.2.2 诊断信息
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
1.2.3 药物使用详情
包括药物剂量、规格、给药途径、疗程、合并用药。
1.2.4 不良反应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相关定义进行统计分析[7]: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新的 ADR,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更严重)。严重 ADE 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① 导致死亡;② 危及生命;③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 导致显著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的损害;⑤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⑥ 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除新的 ADR 和严重 ADE 之外,均为一般不良反应。
1.3 统计分析
使用 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或率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值小于 0.05 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特征
2.1.1 纳入病例的人口学特征
30 012 例患者包括男性 15 742 例(52.45%),女性 14 270 例(47.55%)。其中,18 岁以下 214 例(0.71%),18~45 岁 4 001 例(13.33%),46~60 岁 8 218 例(27.38%),61~75 岁 10 452 例(34.83%),76~90 岁 6 683 例(22.27%),90 岁以上 444 例(1.48%)。174 例食物过敏患者中,导致过敏发生的前 5 位食物分别是海鲜(34,19.54%)、鸡蛋(21,12.07%)、花生(12,6.90%)、牛奶(11,6.32%)和水蜜桃(7,4.02%)。2 820 例药物过敏患者中,导致其发生的前 5 位药物分别是青霉素(265,9.40%)、头孢菌素类(211,7.48%)、磺胺类(179,6.35%)、链霉素(127,4.50%)和脑蛋白水解物(55,1.95%)。292 例过敏疾病患者中,最多的前 5 种疾病分别是过敏性鼻炎(53,18.15%)、过敏性皮炎(22,7.53%)、过敏性哮喘(19,6.51%)、过敏性紫癜(16,5.48%)和荨麻疹(6,2.05%)。见表 1。

2.1.2 纳入患者的疾病诊断
2.1.2.1 西医诊断
参麦注射液用于癌症患者的化疗辅助最多(14 106,47.00%)。在使用最多的前 18 种疾病中,有 9 种是肿瘤,共计 6 443 例,占总数的 21.47%。其中,肺癌(1 533,5.11%)、乳腺癌(1 509,5.03%)和胃癌(847,2.82%)最多。参麦注射液治疗较多用于的其他疾病有冠心病(5 703,19.00%)、高血压(595,1.98%)、糖尿病(388,1.29%)、支气管炎(332,1.10%)、心律失常(273,0.91%)、脑供血不足(252,0.84%)、心肌病(238,0.79%)、骨折(207,0.69%)和胃炎(197,0.66%)。
2.1.2.2 中医诊断
30 012 例使用参麦注射液患者中,有 7 503 例为中医诊断,占 25.00%。从诊断组成来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600,8.00%),其次为气滞血瘀(533,7.10%)、气虚血滞(436,5.81%)、心气不足(427,5.69%)、心血亏虚(322,4.29%)和正虚邪恋(152,2.03%)。
2.2 用药分析
2.2.1 药物情况
患者使用的参麦注射液均为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有 20、50、100 mL 三种规格。所有使用方式均为静脉滴注,单次给药剂量有 20~200 mL 不等。
2.2.2 使用情况
使用 4~6 天者最多,其次是使用 10 天以上和 7~10 天者(表 2)。所有患者中有 18 902 例使用溶媒,占 62.98%,使用的溶媒有 5% 的葡萄糖注射液、0.9% 氯化钠注射液和 10% 葡萄糖注射液(表 3)。此外,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时,有 7 038 例患者(24.37%)未使用间隔液,173 例患者(0.58%)有与其他药物同瓶使用的现象。


2.2.3 使用临床科室分布
来自肿瘤科的患者最多,其次是心内科和外科(表 4)。

2.2.4 合并用药情况
根据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本研究分析了冠心病、肿瘤化疗、粒细胞减少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参麦注射液的合并用药。纳入患者中,28 061 例有合并用药(93.5%)。冠心病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阿司匹林肠溶片(5 248,18.7%)、灯盏细辛注射液(786,2.8%)和丹红注射液(674,2.4%)。肿瘤化疗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康艾注射液(1 094,3.9%)、香菇多糖注射液(983,3.50%)和艾迪注射液(673,2.4%)。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康艾注射液(1 179,4.2%)、银杏达莫注射液(1 179,4.2%)和神经节苷脂注射液(955,3.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细辛脑注射液(841,3%)、地塞米松注射液(646,2.3%)和舒喘灵片(646,2.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葛根素注射液(2 610,9.3%)、舒血宁注射液(1 488,5.3%)和稳心颗粒(1 488,5.3%)。
2.3 不良反应
ADE 患者 ADE 356 例,占 1.19%。其中,ADR 45 例,一般不良反应 43 例,新的 ADR 2 例。
2.3.1 发生时间、处理与转归情况
45 例 ADR 中,发生时间最短为 5 分钟,最长者为 8 天。其中,30 分钟共发生 16 例,占 35.56%;30 分钟至 24 小时内发生者 10 例,占 22.22%;24 小时以上发生者 19 例,占 42.22%。
ADR 发生后,停药 23 例(51.11%),减慢滴速 1 例(2.22%),对症支持治疗 12 例(26.67%),停药联合对症支持治疗 8 例(17.78%),未做任何处理 1 例(2.22%)。1 小时内好转 15 例(33.33%),1~6 小时内好转 7 例(14.81%),6~24 小时内好转 5 例(9.88%),24 小时以上好转 18 例(41.98%)。
2.3.2 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表 5)。

2.3.3 发生危险因素
从性别、年龄段、民族、药物过敏史、过敏疾病史、用药剂量、药物浓度、疗程、溶媒种类、合用药物数量、第一诊断疾病方面分析与 ADR 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75 岁以上、有药物过敏史、用药剂量为 200 mL、合用药物在 10 个以上是 ADR 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表 6)。

3 讨论
随着对参麦注射液药理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除常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治疗外[4-6],在中医理论“扶正祛邪”指导下,参麦注射液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感染。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冠心病者,参麦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维持心脏功能稳态、调节免疫、抗病毒等达到治疗作用,已被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推荐使用[8, 9]。本研究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挖掘参麦注射液用药规律,评价其安全性,扩展了对该药的临床使用认知,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 45 岁以上患者使用率最高,可能与其主治冠心病及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关[10, 11],也与其在肿瘤科与心内科使用最多相符。除心脏病与肿瘤辅助化疗外,参麦注射液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与糖尿病。赵云平[12]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明显改善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黄秋阳[13]发现联合参麦注射液与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疗效佳、安全性高。此外,因参麦注射液具有的扶正祛邪作用而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8, 9]。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参麦注射液使用符合说明书的规定,但也存在超说明使用现象。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静脉滴注剂量为 20~100 mL(危重患者每日剂量不低于 200 mL),需要稀释后使用(每瓶装 50/100 mL,两种规格可直接滴注)。禁忌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确需联合时需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并使用稀释液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本研究未发现在单次使用剂量上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但 23.45% 的患者在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时未使用间隔液,更有 173 例患者存在与其他药物同瓶使用的现象。这可能是发生 ADR 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及相关监管人员的注意。此外,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合用药物较广。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不宜与抗生素类药物混合使用,不宜与含藜芦、五灵脂的药物同时使用。本研究未发现此类超说明书使用情况。
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 ADR 发生率为 0.15%,57.78% 发生在输液后 24 小时内,且经过减慢滴速、停药、对症处理后均能消失,甚至有 1 例不做任何处理也能消失。表明参麦注射液的安全性较高[14]。高龄、有药物过敏史者、药物剂量、合用药物数量多是发生 ADR 的因素。虽然已有老年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研究结果[15],但很有必要补充更多数据以供临床参考。对于有药物过敏史者,临床医生最好选用其他类似药物作为替代品。以往研究[5, 16, 17]发现临床中参麦注射液多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存在部分超说明使用情况均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但其均未进行安全性方面的评价,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但是,本研究仍然为回顾性的研究,实施、测量等偏倚无法避免。
综上所述,参麦注射液的使用以中老年居多,多用于接受化疗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及冠心病治疗,其安全性较好。
中药红参具有益气生津之效,麦冬能够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参麦注射液由上述两味中药材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具有养阴生津、益气固脱的功效[1]。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中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鲁斯可皂苷和薯蓣皂苷,具有抗氧化、延长抗缺氧时间、增加冠心病脉血流量、抗脂质过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2-4]。目前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肿瘤辅助化疗、肝肾损害等疾病[4-6]。为了解参麦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本研究收集了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月全国 26 家医院 30 012 例使用了参麦注射液的患者资料,分析了该药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收集了 2009 年 9 月至 2013 年 6 月全国 26 家医院住院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一般资料及不良反应数据,所获数据经清理、整合、规范后进一步分析。具体数据处理过程如下:首先,剔除医院收集的患者数据中的重复数据和错误数据。其次,对药品名称进行规范与统一:中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名录》、西药按照 ATC 编码进行标准化处理且合并相同项。最后,对中西医诊断名称进行标准化: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参照新世界第 2 版《中医内科学》与《中医诊断学》进行规范化处理,西医诊断名称参考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码 ICD-10 和第 8 版《内科学》进行标准化处理。
1.2 信息收集与结局指标
1.2.1 人口学特征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过敏史。
1.2.2 诊断信息
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
1.2.3 药物使用详情
包括药物剂量、规格、给药途径、疗程、合并用药。
1.2.4 不良反应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相关定义进行统计分析[7]: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新的 ADR,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更严重)。严重 ADE 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① 导致死亡;② 危及生命;③ 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 导致显著的或永久的人体伤残或器官功能的损害;⑤ 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⑥ 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除新的 ADR 和严重 ADE 之外,均为一般不良反应。
1.3 统计分析
使用 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频数或率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 值小于 0.05 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特征
2.1.1 纳入病例的人口学特征
30 012 例患者包括男性 15 742 例(52.45%),女性 14 270 例(47.55%)。其中,18 岁以下 214 例(0.71%),18~45 岁 4 001 例(13.33%),46~60 岁 8 218 例(27.38%),61~75 岁 10 452 例(34.83%),76~90 岁 6 683 例(22.27%),90 岁以上 444 例(1.48%)。174 例食物过敏患者中,导致过敏发生的前 5 位食物分别是海鲜(34,19.54%)、鸡蛋(21,12.07%)、花生(12,6.90%)、牛奶(11,6.32%)和水蜜桃(7,4.02%)。2 820 例药物过敏患者中,导致其发生的前 5 位药物分别是青霉素(265,9.40%)、头孢菌素类(211,7.48%)、磺胺类(179,6.35%)、链霉素(127,4.50%)和脑蛋白水解物(55,1.95%)。292 例过敏疾病患者中,最多的前 5 种疾病分别是过敏性鼻炎(53,18.15%)、过敏性皮炎(22,7.53%)、过敏性哮喘(19,6.51%)、过敏性紫癜(16,5.48%)和荨麻疹(6,2.05%)。见表 1。

2.1.2 纳入患者的疾病诊断
2.1.2.1 西医诊断
参麦注射液用于癌症患者的化疗辅助最多(14 106,47.00%)。在使用最多的前 18 种疾病中,有 9 种是肿瘤,共计 6 443 例,占总数的 21.47%。其中,肺癌(1 533,5.11%)、乳腺癌(1 509,5.03%)和胃癌(847,2.82%)最多。参麦注射液治疗较多用于的其他疾病有冠心病(5 703,19.00%)、高血压(595,1.98%)、糖尿病(388,1.29%)、支气管炎(332,1.10%)、心律失常(273,0.91%)、脑供血不足(252,0.84%)、心肌病(238,0.79%)、骨折(207,0.69%)和胃炎(197,0.66%)。
2.1.2.2 中医诊断
30 012 例使用参麦注射液患者中,有 7 503 例为中医诊断,占 25.00%。从诊断组成来看,最多的是气阴两虚(600,8.00%),其次为气滞血瘀(533,7.10%)、气虚血滞(436,5.81%)、心气不足(427,5.69%)、心血亏虚(322,4.29%)和正虚邪恋(152,2.03%)。
2.2 用药分析
2.2.1 药物情况
患者使用的参麦注射液均为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有 20、50、100 mL 三种规格。所有使用方式均为静脉滴注,单次给药剂量有 20~200 mL 不等。
2.2.2 使用情况
使用 4~6 天者最多,其次是使用 10 天以上和 7~10 天者(表 2)。所有患者中有 18 902 例使用溶媒,占 62.98%,使用的溶媒有 5% 的葡萄糖注射液、0.9% 氯化钠注射液和 10% 葡萄糖注射液(表 3)。此外,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时,有 7 038 例患者(24.37%)未使用间隔液,173 例患者(0.58%)有与其他药物同瓶使用的现象。


2.2.3 使用临床科室分布
来自肿瘤科的患者最多,其次是心内科和外科(表 4)。

2.2.4 合并用药情况
根据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中的功能主治,本研究分析了冠心病、肿瘤化疗、粒细胞减少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参麦注射液的合并用药。纳入患者中,28 061 例有合并用药(93.5%)。冠心病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阿司匹林肠溶片(5 248,18.7%)、灯盏细辛注射液(786,2.8%)和丹红注射液(674,2.4%)。肿瘤化疗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康艾注射液(1 094,3.9%)、香菇多糖注射液(983,3.50%)和艾迪注射液(673,2.4%)。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康艾注射液(1 179,4.2%)、银杏达莫注射液(1 179,4.2%)和神经节苷脂注射液(955,3.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细辛脑注射液(841,3%)、地塞米松注射液(646,2.3%)和舒喘灵片(646,2.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合并应用最多的 3 种药物是葛根素注射液(2 610,9.3%)、舒血宁注射液(1 488,5.3%)和稳心颗粒(1 488,5.3%)。
2.3 不良反应
ADE 患者 ADE 356 例,占 1.19%。其中,ADR 45 例,一般不良反应 43 例,新的 ADR 2 例。
2.3.1 发生时间、处理与转归情况
45 例 ADR 中,发生时间最短为 5 分钟,最长者为 8 天。其中,30 分钟共发生 16 例,占 35.56%;30 分钟至 24 小时内发生者 10 例,占 22.22%;24 小时以上发生者 19 例,占 42.22%。
ADR 发生后,停药 23 例(51.11%),减慢滴速 1 例(2.22%),对症支持治疗 12 例(26.67%),停药联合对症支持治疗 8 例(17.78%),未做任何处理 1 例(2.22%)。1 小时内好转 15 例(33.33%),1~6 小时内好转 7 例(14.81%),6~24 小时内好转 5 例(9.88%),24 小时以上好转 18 例(41.98%)。
2.3.2 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表 5)。

2.3.3 发生危险因素
从性别、年龄段、民族、药物过敏史、过敏疾病史、用药剂量、药物浓度、疗程、溶媒种类、合用药物数量、第一诊断疾病方面分析与 ADR 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75 岁以上、有药物过敏史、用药剂量为 200 mL、合用药物在 10 个以上是 ADR 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表 6)。

3 讨论
随着对参麦注射液药理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除常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治疗外[4-6],在中医理论“扶正祛邪”指导下,参麦注射液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感染。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冠心病者,参麦注射液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维持心脏功能稳态、调节免疫、抗病毒等达到治疗作用,已被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推荐使用[8, 9]。本研究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挖掘参麦注射液用药规律,评价其安全性,扩展了对该药的临床使用认知,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 45 岁以上患者使用率最高,可能与其主治冠心病及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关[10, 11],也与其在肿瘤科与心内科使用最多相符。除心脏病与肿瘤辅助化疗外,参麦注射液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与糖尿病。赵云平[12]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明显改善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黄秋阳[13]发现联合参麦注射液与硫酸镁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疗效佳、安全性高。此外,因参麦注射液具有的扶正祛邪作用而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8, 9]。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参麦注射液使用符合说明书的规定,但也存在超说明使用现象。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静脉滴注剂量为 20~100 mL(危重患者每日剂量不低于 200 mL),需要稀释后使用(每瓶装 50/100 mL,两种规格可直接滴注)。禁忌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确需联合时需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并使用稀释液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本研究未发现在单次使用剂量上存在超说明书使用现象。但 23.45% 的患者在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时未使用间隔液,更有 173 例患者存在与其他药物同瓶使用的现象。这可能是发生 ADR 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及相关监管人员的注意。此外,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合用药物较广。参麦注射液说明书中规定不宜与抗生素类药物混合使用,不宜与含藜芦、五灵脂的药物同时使用。本研究未发现此类超说明书使用情况。
本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 ADR 发生率为 0.15%,57.78% 发生在输液后 24 小时内,且经过减慢滴速、停药、对症处理后均能消失,甚至有 1 例不做任何处理也能消失。表明参麦注射液的安全性较高[14]。高龄、有药物过敏史者、药物剂量、合用药物数量多是发生 ADR 的因素。虽然已有老年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的临床研究结果[15],但很有必要补充更多数据以供临床参考。对于有药物过敏史者,临床医生最好选用其他类似药物作为替代品。以往研究[5, 16, 17]发现临床中参麦注射液多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存在部分超说明使用情况均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但其均未进行安全性方面的评价,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但是,本研究仍然为回顾性的研究,实施、测量等偏倚无法避免。
综上所述,参麦注射液的使用以中老年居多,多用于接受化疗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及冠心病治疗,其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