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减轻基层负担,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1]。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普及率大幅提高,数据收集类医疗 APP 也得到快速开发和应用,该类 APP 可使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和可靠,并且可改善数据质量,尤其是在部分医疗卫生水平欠发达地区中成效更为显著[2, 3, 4]。
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主导开发了公共卫生信息采集 APP“卫健 E 通”,该软件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计机构管理系统”为依托,能够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定的多项考核项的电子化录入功能,从而简化村医建档和随访信息录入的流程。同时,该 APP 还具备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人口数据采集、统计监管等功能。该 APP 已经在四川省某些地区试点使用,但其是否能作为一项卫生适宜技术在基层进行大力推广,尚需进行可持续性评估工作。
目前,国内外针对该类移动 APP 评估研究较少,并且较少关注移动医疗 APP 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拟对“卫健 E 通”APP 在已推广地区中的使用现况进行分析,探究其适用性,并开展实证调查分析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该 APP 的关键因素。在获得理论支持和证据后,促进软件开发公司对产品进行优化,并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资金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从而将这一项卫生适宜技术项目真正推广落地。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四川省仁寿县作为“卫健 E 通”APP 使用调研地区。2019 年 3 月,仁寿县开始试点使用该 APP,并于 2019 年 8 月在所有乡镇卫生院中推广。
研究设计采用了混合方法研究(mixed-method research,MMR),这种研究范式有机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优点,能够使研究效益最大化[5]。本研究采用 Creswell 提出的三种 MMR 范式(聚敛式设计、解释性序列设计、探索性序列设计)[6]中的探索性序列二阶段设计,即第一阶段采用定性调查探索问题,形成初步结论;第二阶段,根据上阶段结论制定定量调查工具,开展定量调查。最后将两阶段结果相互验证并解释。
1.1 定性调查
本阶段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开展调查,访谈分为两阶段,分别在 APP 开始投入使用时和使用后 3 个月。访谈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人口数和机构规模这 3 个因素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法在仁寿县选择 4 个乡镇卫生院。访谈对象共 3 类人群,包括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医生(以下简称“乡医”)、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以下简称“村医”)和公共卫生分管领导,访谈人数根据“信息量饱和”原则确定。本次访谈均采用半结构化形式,针对每类人群预先设计访谈提纲,第一阶段访谈调查传统工作模式下信息采集流程以及对 APP 的实际需求;第二阶段访谈侧重了解 APP 实际使用情况、APP 功能反馈和实用性、政策和经费支持、持续使用意愿等问题。
1.2 假设模型构建
根据信息系统中的相关理论[7],用户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被认为是一项产品或技术适宜推广的关键,常见的理论模型包括技术接受模型、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期望确认理论等。本研究将以上述研究领域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本次定性访谈结果,构建一个符合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在假设模型形成后,制定结构化调查问卷开展定量调查。
1.3 定量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整群调查,调查地区覆盖仁寿县所有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为所有使用过“卫健 E 通”APP 的乡医和村医,最终共收集 593 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和模型测量条目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使用 APP 频次等信息,共计 14 个问题;模型测量条目均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的形式,条目内容来源于定性访谈资料并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8-13],共计 23 个问题。
1.4 统计分析
定性访谈资料收集完成并转录后,基于制定的访谈提纲框架提炼归纳出关键信息,经多次分析讨论后确定访谈结论。定量资料分析中,首先,采用频数/构成比对问卷中的“基本信息条目”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人群“模型测量条目”平均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其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评价问卷结构效度,并计算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假设,模型估计方法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直接效应值、间接效应值、总效应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模型适配度检验指标采用 χ2 自由度比、RMR 值、RMSEA 值、GFI 值、AGFI 值、NFI 值等指标进行判定。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 SPSS 24.0 和 AMOS 21.0,检验水准为 0.05。
2 结果
2.1 定性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访谈 21 人,其中村医 11 人、乡医 7 人、分管领导 3 人。访谈发现,APP 在该地区使用期间,各级层面均暴露出一些问题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2.1.1 系统不兼容问题
目前,APP 后台系统只与“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基卫系统”)实现互通,但在基本公共卫生众多业务工作中,仍存在多种独立的信息收集系统,比如妇幼随访、免疫规划、重度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基卫系统暂未与这些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同样,基卫系统也没有与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医疗系统互通。多个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信息未实现基层与全部上级系统通联,这是制约 APP 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 软件功能问题
调研发现,村医和乡医对于 APP 各功能模块的使用程度存在差别,村医主要在开展远程公共卫生服务时使用 APP 进行信息采集,比如慢性病随访、家庭医生签约等;而乡医主要使用 APP 进行资料查询和统计工作。同时,APP 尚存在一些功能性问题,比如软件稳定性不足、与电脑客户端数据不能及时同步、界面跳转设置不合理等。
2.1.3 经费问题
现阶段 APP 的推广模型仍需乡镇卫生院向软件运营公司支付一定的软件服务费,除此之外,APP 还会产生数据流量费、硬件设备费、附带一体机费等一系列资费。然而,上级单位拨付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只能解决其中一部分费用,其余费用需要乡镇卫生院自筹或者用户自己承担,经费问题严重影响基层使用 APP 的积极性。
2.1.4 政策支持问题
访谈中了解到,本研究地区推广该 APP 是由上级卫生部门统一招标,当地卫生部门继而部署至下一级乡镇卫生院中。从用户的视角出发,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相关工作部署、配套支持措施,以及用户自身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均会影响其使用 APP 的主动性。
2.1.5 培训推广问题
在 APP 的实际使用中,用户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若培训不到位,势必会影响 APP 的使用效率。同时,部分村医反应当 APP 出现功能问题时,往往得不到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只能层层上报,反馈机制较缓慢,长久以往势必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2.2 初步假设模型
根据定性调查结果,本研究从已有理论中选择最为贴切的模型为基础,并进行调整和融合。最终,本研究模型共纳入 7 个研究变量,变量来源及选择依据见表 1。其中,使用满意度作为研究结果变量,变量间的假设路径设置均参考已有文献研究证据[12, 17],具体如图 1 所示。


注:实线部分为假设成立路径;虚线部分为假设不成立路径。
2.3 定量调查结果
2.3.1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克朗巴赫系数(α 系数)评价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问卷总体 α 系数为 0.929,每个测量维度内的 α 系数均大于 0.7,说明问卷信度较为理想。效度方面,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方差最大旋转后共提取出 7 个特征根大于 1 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 74.4%。7 个公因子对应的测量条目有较好的区别性和收敛性(同一维度下的测量条目在同一因子下载荷>0.5,在其它因子下载荷<0.5),说明公因子意义明确,能够较好地被初步假设模型所解释。
2.3.2 基本信息描述
调查对象中,男性 293 例,女性 300 例;年龄方面,40 岁以上人员占 67%,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为 6.4%,教育程度总体较低;学历专业方面,仅 13.2% 为预防医学背景,说明本调查地区大多数公共卫生从业者为跨专业转行或兼职;在工作单位方面,有 206 名乡医和 387 名村医,说明该 APP 在村医中使用更为广泛。各测量维度的平均得分方面,“使用满意度”平均得分最高(4.1 分),“感知风险”平均得分最低(2.5 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育程度以及工作单位的使用满意度得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通常认为,样本量大于 200 例时[1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较为稳定。本次有效问卷为 593 例,样本量达到要求。模型拟合度方面,多数适配度指标均达到了判定标准,说明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适配。经过模型修正后,原始假设中共有 7 条直接假设成立,被剔除的假设为统计学不显著或效应值与理论假设相反。由于假设模型中存在中介变量(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故仍存在间接效应。在总效应值方面,兼容性对使用满意度的效应值最大,达到了 0.617,其次分别为促成条件、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对使用满意度无显著性影响。使用满意度可被前因变量解释的变异量达到了 72.5%(表 3)。最终理论模型见图 1。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混合方法设计评估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类 APP 应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行性,探究了用户持续使用该类 APP 的影响因素。定性结果显示,当前版本的“卫健 E 通”APP 存在系统不兼容、软件功能、经费不足、政策支持、培训推广的问题。根据定性结论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开展定量调查,发现影响用户持续采纳该 APP 的主要因素包括兼容性、促成条件和绩效期望。
兼容性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卫健 E 通”APP 最主要的因素。本研究中的兼容性影响该 APP 能否协助村医/乡医完成规定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能否完全取代纸质版的工作模型甚至更优。访谈结果显示,该 APP 仍存在一些不兼容问题,包括 APP 端与电脑端系统间的不兼容、多个上报系统间的不兼容、APP 工作模式与绩效考核形式的不兼容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村医/乡医未来继续使用该 APP 的态度和意愿。因此,兼容性是推广该类 APP 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包括实现上层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工作;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增加现场考核方式等。
促成条件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该 APP 的第二个因素,包括个人能力是否匹配、设备支持、后台服务支持等方面,Wright[13]、Gu[19]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促成条件会影响用户满意度。因此,若想取得更好的 APP 推广使用效果,各方需要做好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村医/乡医具备良好使用的支持条件。其中,要重点解决经费问题,包括硬件软件以及配套器械产生的费用,使经费不再成为制约基层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阻碍。
调研还发现,绩效期望影响用户使用满意度。绩效期望在本研究中指该 APP 相较于传统工作模式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完成度等方面是否有所提升,本研究结果说明 APP 的设计应符合用户实际工作需求,避免因功能不匹配问题而影响用户体验。软件开发商应积极地与卫生行政相关部门协调,争取信息关口的对接,实现技术层面可行性,同时做好软件使用培训工作。
同时,本研究发现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对使用满意度有间接影响,但效应值较小。努力期望指村医/乡医认为学会使用“卫健 E 通”APP 的难易程度,本研究结果可说明大部分用户认为该 APP 操作简易。努力期望还可通过作用于绩效期望,进而影响使用满意度,说明“好用”是“有用”的前提条件,也是这种类型的产品在设计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社会影响指周围的人和环境对于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影响,与 Maillet[17]、Yuan[20]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未发现社会影响有直接影响,可能是多数用户能够认识到公共卫生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该 APP 的推行也具有一定的行政“强制”。但社会影响可直接作用于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说明周围使用者对该产品的评价反馈和上级层面的宣传力度,会影响用户感知到的该 APP 的适用性及易用性。本研究未发现感知风险对于使用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且感知风险这一维度平均得分最低,推测原因如下:感知风险为负向影响因素,既往相关研究[11, 12]均关注感知风险与用户初始采纳行为的关联,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感知风险不影响用户未来持续使用行为,该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指示性;间接说明村医/乡医对于该类 APP 整体接受度高,但尚需从其它方面考虑其可持续使用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调查范围基于仁寿县一个地区,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具有一定的限制;其次,本研究未对“卫健 E 通”APP 实际使用情况的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提取系统后台相关数据,对 APP 的实际使用效率、数据质量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混合方法设计,探讨信息采集类 APP 应用于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研究结论对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提示性作用。
近年来,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减轻基层负担,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1]。随着智能终端设备普及率大幅提高,数据收集类医疗 APP 也得到快速开发和应用,该类 APP 可使数据的收集和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和可靠,并且可改善数据质量,尤其是在部分医疗卫生水平欠发达地区中成效更为显著[2, 3, 4]。
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主导开发了公共卫生信息采集 APP“卫健 E 通”,该软件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计机构管理系统”为依托,能够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定的多项考核项的电子化录入功能,从而简化村医建档和随访信息录入的流程。同时,该 APP 还具备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人口数据采集、统计监管等功能。该 APP 已经在四川省某些地区试点使用,但其是否能作为一项卫生适宜技术在基层进行大力推广,尚需进行可持续性评估工作。
目前,国内外针对该类移动 APP 评估研究较少,并且较少关注移动医疗 APP 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拟对“卫健 E 通”APP 在已推广地区中的使用现况进行分析,探究其适用性,并开展实证调查分析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该 APP 的关键因素。在获得理论支持和证据后,促进软件开发公司对产品进行优化,并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资金保障措施和管理制度,从而将这一项卫生适宜技术项目真正推广落地。
1 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四川省仁寿县作为“卫健 E 通”APP 使用调研地区。2019 年 3 月,仁寿县开始试点使用该 APP,并于 2019 年 8 月在所有乡镇卫生院中推广。
研究设计采用了混合方法研究(mixed-method research,MMR),这种研究范式有机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优点,能够使研究效益最大化[5]。本研究采用 Creswell 提出的三种 MMR 范式(聚敛式设计、解释性序列设计、探索性序列设计)[6]中的探索性序列二阶段设计,即第一阶段采用定性调查探索问题,形成初步结论;第二阶段,根据上阶段结论制定定量调查工具,开展定量调查。最后将两阶段结果相互验证并解释。
1.1 定性调查
本阶段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法开展调查,访谈分为两阶段,分别在 APP 开始投入使用时和使用后 3 个月。访谈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人口数和机构规模这 3 个因素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法在仁寿县选择 4 个乡镇卫生院。访谈对象共 3 类人群,包括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医生(以下简称“乡医”)、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以下简称“村医”)和公共卫生分管领导,访谈人数根据“信息量饱和”原则确定。本次访谈均采用半结构化形式,针对每类人群预先设计访谈提纲,第一阶段访谈调查传统工作模式下信息采集流程以及对 APP 的实际需求;第二阶段访谈侧重了解 APP 实际使用情况、APP 功能反馈和实用性、政策和经费支持、持续使用意愿等问题。
1.2 假设模型构建
根据信息系统中的相关理论[7],用户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被认为是一项产品或技术适宜推广的关键,常见的理论模型包括技术接受模型、信息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期望确认理论等。本研究将以上述研究领域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本次定性访谈结果,构建一个符合本研究的假设模型。在假设模型形成后,制定结构化调查问卷开展定量调查。
1.3 定量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整群调查,调查地区覆盖仁寿县所有乡镇卫生院,调查对象为所有使用过“卫健 E 通”APP 的乡医和村医,最终共收集 593 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和模型测量条目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专业、使用 APP 频次等信息,共计 14 个问题;模型测量条目均采用 Likert 5 级评分的形式,条目内容来源于定性访谈资料并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8-13],共计 23 个问题。
1.4 统计分析
定性访谈资料收集完成并转录后,基于制定的访谈提纲框架提炼归纳出关键信息,经多次分析讨论后确定访谈结论。定量资料分析中,首先,采用频数/构成比对问卷中的“基本信息条目”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人群“模型测量条目”平均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其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评价问卷结构效度,并计算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研究假设,模型估计方法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直接效应值、间接效应值、总效应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模型适配度检验指标采用 χ2 自由度比、RMR 值、RMSEA 值、GFI 值、AGFI 值、NFI 值等指标进行判定。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 SPSS 24.0 和 AMOS 21.0,检验水准为 0.05。
2 结果
2.1 定性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计访谈 21 人,其中村医 11 人、乡医 7 人、分管领导 3 人。访谈发现,APP 在该地区使用期间,各级层面均暴露出一些问题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2.1.1 系统不兼容问题
目前,APP 后台系统只与“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基卫系统”)实现互通,但在基本公共卫生众多业务工作中,仍存在多种独立的信息收集系统,比如妇幼随访、免疫规划、重度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基卫系统暂未与这些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同样,基卫系统也没有与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等医疗系统互通。多个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信息未实现基层与全部上级系统通联,这是制约 APP 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 软件功能问题
调研发现,村医和乡医对于 APP 各功能模块的使用程度存在差别,村医主要在开展远程公共卫生服务时使用 APP 进行信息采集,比如慢性病随访、家庭医生签约等;而乡医主要使用 APP 进行资料查询和统计工作。同时,APP 尚存在一些功能性问题,比如软件稳定性不足、与电脑客户端数据不能及时同步、界面跳转设置不合理等。
2.1.3 经费问题
现阶段 APP 的推广模型仍需乡镇卫生院向软件运营公司支付一定的软件服务费,除此之外,APP 还会产生数据流量费、硬件设备费、附带一体机费等一系列资费。然而,上级单位拨付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只能解决其中一部分费用,其余费用需要乡镇卫生院自筹或者用户自己承担,经费问题严重影响基层使用 APP 的积极性。
2.1.4 政策支持问题
访谈中了解到,本研究地区推广该 APP 是由上级卫生部门统一招标,当地卫生部门继而部署至下一级乡镇卫生院中。从用户的视角出发,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相关工作部署、配套支持措施,以及用户自身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均会影响其使用 APP 的主动性。
2.1.5 培训推广问题
在 APP 的实际使用中,用户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若培训不到位,势必会影响 APP 的使用效率。同时,部分村医反应当 APP 出现功能问题时,往往得不到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只能层层上报,反馈机制较缓慢,长久以往势必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2.2 初步假设模型
根据定性调查结果,本研究从已有理论中选择最为贴切的模型为基础,并进行调整和融合。最终,本研究模型共纳入 7 个研究变量,变量来源及选择依据见表 1。其中,使用满意度作为研究结果变量,变量间的假设路径设置均参考已有文献研究证据[12, 17],具体如图 1 所示。


注:实线部分为假设成立路径;虚线部分为假设不成立路径。
2.3 定量调查结果
2.3.1 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克朗巴赫系数(α 系数)评价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显示,问卷总体 α 系数为 0.929,每个测量维度内的 α 系数均大于 0.7,说明问卷信度较为理想。效度方面,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方差最大旋转后共提取出 7 个特征根大于 1 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为 74.4%。7 个公因子对应的测量条目有较好的区别性和收敛性(同一维度下的测量条目在同一因子下载荷>0.5,在其它因子下载荷<0.5),说明公因子意义明确,能够较好地被初步假设模型所解释。
2.3.2 基本信息描述
调查对象中,男性 293 例,女性 300 例;年龄方面,40 岁以上人员占 67%,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学历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为 6.4%,教育程度总体较低;学历专业方面,仅 13.2% 为预防医学背景,说明本调查地区大多数公共卫生从业者为跨专业转行或兼职;在工作单位方面,有 206 名乡医和 387 名村医,说明该 APP 在村医中使用更为广泛。各测量维度的平均得分方面,“使用满意度”平均得分最高(4.1 分),“感知风险”平均得分最低(2.5 分)。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教育程度以及工作单位的使用满意度得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通常认为,样本量大于 200 例时[1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较为稳定。本次有效问卷为 593 例,样本量达到要求。模型拟合度方面,多数适配度指标均达到了判定标准,说明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适配。经过模型修正后,原始假设中共有 7 条直接假设成立,被剔除的假设为统计学不显著或效应值与理论假设相反。由于假设模型中存在中介变量(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故仍存在间接效应。在总效应值方面,兼容性对使用满意度的效应值最大,达到了 0.617,其次分别为促成条件、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对使用满意度无显著性影响。使用满意度可被前因变量解释的变异量达到了 72.5%(表 3)。最终理论模型见图 1。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混合方法设计评估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类 APP 应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行性,探究了用户持续使用该类 APP 的影响因素。定性结果显示,当前版本的“卫健 E 通”APP 存在系统不兼容、软件功能、经费不足、政策支持、培训推广的问题。根据定性结论构建理论模型,进一步开展定量调查,发现影响用户持续采纳该 APP 的主要因素包括兼容性、促成条件和绩效期望。
兼容性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卫健 E 通”APP 最主要的因素。本研究中的兼容性影响该 APP 能否协助村医/乡医完成规定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能否完全取代纸质版的工作模型甚至更优。访谈结果显示,该 APP 仍存在一些不兼容问题,包括 APP 端与电脑端系统间的不兼容、多个上报系统间的不兼容、APP 工作模式与绩效考核形式的不兼容等,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村医/乡医未来继续使用该 APP 的态度和意愿。因此,兼容性是推广该类 APP 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包括实现上层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避免信息的重复录入工作;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增加现场考核方式等。
促成条件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该 APP 的第二个因素,包括个人能力是否匹配、设备支持、后台服务支持等方面,Wright[13]、Gu[19]等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促成条件会影响用户满意度。因此,若想取得更好的 APP 推广使用效果,各方需要做好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村医/乡医具备良好使用的支持条件。其中,要重点解决经费问题,包括硬件软件以及配套器械产生的费用,使经费不再成为制约基层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阻碍。
调研还发现,绩效期望影响用户使用满意度。绩效期望在本研究中指该 APP 相较于传统工作模式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完成度等方面是否有所提升,本研究结果说明 APP 的设计应符合用户实际工作需求,避免因功能不匹配问题而影响用户体验。软件开发商应积极地与卫生行政相关部门协调,争取信息关口的对接,实现技术层面可行性,同时做好软件使用培训工作。
同时,本研究发现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对使用满意度有间接影响,但效应值较小。努力期望指村医/乡医认为学会使用“卫健 E 通”APP 的难易程度,本研究结果可说明大部分用户认为该 APP 操作简易。努力期望还可通过作用于绩效期望,进而影响使用满意度,说明“好用”是“有用”的前提条件,也是这种类型的产品在设计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社会影响指周围的人和环境对于用户使用满意度的影响,与 Maillet[17]、Yuan[20]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未发现社会影响有直接影响,可能是多数用户能够认识到公共卫生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同时该 APP 的推行也具有一定的行政“强制”。但社会影响可直接作用于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说明周围使用者对该产品的评价反馈和上级层面的宣传力度,会影响用户感知到的该 APP 的适用性及易用性。本研究未发现感知风险对于使用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且感知风险这一维度平均得分最低,推测原因如下:感知风险为负向影响因素,既往相关研究[11, 12]均关注感知风险与用户初始采纳行为的关联,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感知风险不影响用户未来持续使用行为,该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指示性;间接说明村医/乡医对于该类 APP 整体接受度高,但尚需从其它方面考虑其可持续使用性。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调查范围基于仁寿县一个地区,研究结论的外推性具有一定的限制;其次,本研究未对“卫健 E 通”APP 实际使用情况的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提取系统后台相关数据,对 APP 的实际使用效率、数据质量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混合方法设计,探讨信息采集类 APP 应用于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研究结论对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提示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