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郑希, 孙骁驰, 张倩雯, 刘沁页, 袁勇. 基于健康中国理念的新时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横断面调查.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 21(2): 139-144. doi: 10.7507/1672-2531.202006087 复制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 15 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1]。相较以前,“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新的“大健康”观,即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针对人的行为方式、环境因素等全方位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同时,纲要推进委员会还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从政策、资源、法规、产业等多方面全局协调促进大健康理念的实施,并制定了短期与中长期明确可行的量化目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增长,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复合模式[4]。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人对健康追求的变化,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5]。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民健康保障的直接执行人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担负的神圣责任。在大健康理念的背景下,了解作为医学服务需求方的患者群体对医学人才的期望可进一步细化对临床医学人才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群体对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期望,从而为新形势下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对象
研究者于 2019 年 3 月~7 月和 2020 年 2 月~5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对就诊的成年患者随机发放匿名自制调查问卷。所有受调查的患者均对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知情同意。排除难以沟通完成问卷调查者(如无法用汉语沟通、带有较强情绪反应者等)、怀疑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发热)、需急诊就诊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据纲要、作者自身学习心得与见闻、文献检索结果等自制调查问卷。由两位沟通技巧良好的门诊工作医护人员负责在既定时间对门诊不同科室就诊患者进行导诊咨询的同时,进行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对于不识字或无法理解问卷内容的参与者,调查人员将在填写过程中进行详细解释协助其完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就诊需求与病种、对医学人才所具备素质的期望与要求等。本研究遵循保密原则,对参与研究者无伤害且无利益纠纷。研究者现场收集填完后的问卷,对各题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者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构成比(%)表示(例数小于 20 例用绝对数表示)。判断样本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单样本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采用独立成组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计数资料间的差异,用 Kruskal-Wallis 检验比较等级资料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纳入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实际发放调查问卷共计 430 份(2019 年 3~7 月 200 份,2020 年 2~5 月 230 份),收回调查问卷 402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3.5%。参与调查的男、女患者分别为 221 例、181 例,年龄 27~88 岁,职业包括公务员、商人、农民、工人、企业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就诊人数排列前 3 职业:公务员、商人、农民),就诊科室包括肿瘤科、呼吸内科、胸外科、心脏内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就诊人数排列前 3 科室:肿瘤科、呼吸内科、胸外科)。受调查者的基线资料在两次调查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2 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期望
多数调查对象要求临床医学人才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73.88%),承担一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61.69%),并且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要求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有所提高。57.46% 的受访者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有别,专精其一即可,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认同中西医结合进行疾病诊疗的患者比例有所增加。受访患者最为看重的医学生素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100.00%)、优良医德医风(100.00%)、健康体魄和心理(90.05%)、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70.65%)、团队意识(62.44%)等。相比于沟通内容,受访者最为看重医生良好的沟通态度(71.14%)。91.29% 的受访者支持强化新时代临床医学人才的专业卫生保健知识培训,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这种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科研能力方面,55.47% 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代临床医生应该能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疾病诊疗,29.35% 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当代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临床经验与诊疗数据更新现有诊疗措施。多数受访者认同将医疗保健知识科普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普主体占比依次为全体医生(38.31%)、知名专家/教授(34.08%),最受欢迎的医学科普形式为医院就诊咨询(39.30%)及线上咨询(25.87%)。患者群体最希望新时代医生具备的职业价值素养为:与患者平等对话并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98.26%)、敬业精神(96.52%)、医学的公益性和人道主义本质(86.57%)、全面关心病人福利和健康问题(81.34%)(表 2)。此外,受访者对“大健康”时代临床医学人才素质的其他期望还包括勤奋、冷静和乐观豁达的精神、良好的应变能力、教学意识和缜密的思维、热爱生活和生命等。

3 讨论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6.4 岁,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培养顺应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则是践行“健康中国 2030”纲要的必然要求[1,7]。本研究结合纲要要求,通过对存在就医需求的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方对当代医学人才的要求和期望,并总结为以下 5 个方面:①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② 人文素养;③ 疾病诊疗中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④ 疾病预防控制及科普角色;⑤ 中医与西医并重。
3.1 强化评价-考核-反馈机制,推进高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需要优质生源的保障,还要强化培养质量,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方可较好的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服务。本研究显示,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患者期待的好医生的必备素质。然而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经济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些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医疗资源匮乏问题,难以一蹴而就的完成医疗服务的优化和同质化[7,8]。本研究认为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知识与技能培训、评价考核体系是潜在的解决方案之一。首先,应充分调动医学院校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破除教学与业绩脱钩现象,通过业绩及晋升等形式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9]。同时,细化制定各学科医学生临床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长效、切实、量化可行的考核指标并与学位挂钩,从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反馈评价机制,即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从而不断总结、改善知识与技能培养模式。
3.2 重视人文素养培养与考核
医学人文素养指医学人才具备的不仅限于医学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开阔视野、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创新及创业能力、持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容[10,11]。本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出色医学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医德医风、沟通技能、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及职业价值观。医德医风是医学人文素养最直接的体现[12]。当前的医德医风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群体形成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认识[13]。本研究建议医学院校可通过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和临床实践中加入更多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普法宣传、纠纷案例、行业标兵等内容,同时严格医德医风考评机制,从而帮助医学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导向[12]。医学人文素养还包括临床医生与不同背景人群沟通的能力及行医过程中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素质。医学院校沟通技能的培养应考虑涵盖医患友好氛围的建立、病情治疗方案的有效沟通、危急及特殊情况的有效应对等方面,同时组织丰富有效的实景演练,使医学生摒弃草率或冲动的处理方式,逐步形成同时符合现有规范和自身特点的工作风格[14]。团队合作是现代医学的鲜明特点之一,故而团队合作应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和考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团队合力分工协作完成不同特定任务、压力下的团队意识培养、团队成果的分配模式、领导力培养等[15]。此外,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也有助于医学人文素养培养。
3.3 将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理念融入常规教育中,完善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可能改善疾病诊疗的新知识和技术也层出不穷,这是当代医学人才面临的挑战[16]。这与本调查中大部分调查对象期望医生“具备较高学历”、“能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疾病诊疗”、“不断更新所学”、“利用以往数据更新诊疗手段”等要求相符。当前医学院学生的科研参与度仍然较低,毕业后更新知识主要依靠学术会议、继续教育、阅读前沿书籍文献等方式,但存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习系统性不足、主观能动性欠缺等问题[17]。同时,相当一部分临床工作者尚缺乏系统科研方法训练和良好的科研平台,难以进行有效的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为成为适应患者需求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不仅要进一步倡导完成研究生以上学历教育,医学院校还需在在校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使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主动查新、开展研究并解决争议临床问题,主动参与培训班、学术会议、进修等手段持续更新所学知识及技能[16]。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还可通过实际参与科研课题等手段,针对性训练医学生系统性的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从而使医学毕业生能进行有效、客观的研究,以及批判性地评价各种未获公认的诊疗手段[9,18,19]。
3.4 加强预防医学及疾病全程管理理念培养
预防医学的核心内涵是“未病先防”,即通过一级预防措施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20]。与纲要要求一致,本研究显示符合新时代患者要求的临床医学人才需承担一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患者对于多种形式的医学科普和疾病预防知识等均有需求,并且该种需求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更为明显。积极向公众科普医学常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大健康”背景下的疾病“全程管理”理念,还可减少因缺乏医学常识产生的潜在医患纠纷[21]。因此医学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强化慢病管理、治疗后病情和生活质量管理等内容培训,还可考虑在学习内容中增加科普文章写作、公众沟通技能、新媒体运营、观摩和参与义诊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公众通过互联网、传统媒体(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面对面等形式的健康咨询及疾病信息知识获取需要[22]。
3.5 中医和西医并重发展
现代医学中,西医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医在多种疾病诊疗中仍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亦扮演了重要角色[23,24]。纲要指导思想与本调查结论一致,均强调发挥中医及西医各自的优势,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施治。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认为新时代医学人才需同时具备中医及西医素养的患者明显增多,更进一步肯定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作用。目前西医院校大多开设了中医课程,然而在课程设置以及后续培养方面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内容多而课时少、考评偏离临床应用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对中医的理解[25]。医学院校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推动中医教育的改革。首先,课程需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结合具体病种让学生客观认识到西医与中医各自的优缺点及不同适应范围[26]。此外,课程还应注意使学生理解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科学理论阐释和改进,最终使中西医协同服务于患者群体。
3.6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虽然该调查问卷简单易懂,调查样本量较大,并且在填写过程中有专人帮助受访者理解问卷内容,但本研究仅在单中心进行,并且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未检验。故本研究结论尚需多中心、标准化问卷结果和实践加以佐证。
3.7 结论
总之,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 2030”纲要背景下,患者群体期望新时代的医学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疾病诊疗中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及保健知识、发挥中医与西医各自优势进行诊疗和研究的能力。医学高等院校可在纲要指导思想下根据患者需求针对性做出转变,优化培养方案,从而使医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的要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 15 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1]。相较以前,“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新的“大健康”观,即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针对人的行为方式、环境因素等全方位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同时,纲要推进委员会还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从政策、资源、法规、产业等多方面全局协调促进大健康理念的实施,并制定了短期与中长期明确可行的量化目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预期寿命的增长,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复合模式[4]。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人对健康追求的变化,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5]。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民健康保障的直接执行人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担负的神圣责任。在大健康理念的背景下,了解作为医学服务需求方的患者群体对医学人才的期望可进一步细化对临床医学人才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群体对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期望,从而为新形势下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与对象
研究者于 2019 年 3 月~7 月和 2020 年 2 月~5 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对就诊的成年患者随机发放匿名自制调查问卷。所有受调查的患者均对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知情同意。排除难以沟通完成问卷调查者(如无法用汉语沟通、带有较强情绪反应者等)、怀疑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发热)、需急诊就诊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据纲要、作者自身学习心得与见闻、文献检索结果等自制调查问卷。由两位沟通技巧良好的门诊工作医护人员负责在既定时间对门诊不同科室就诊患者进行导诊咨询的同时,进行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对于不识字或无法理解问卷内容的参与者,调查人员将在填写过程中进行详细解释协助其完成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就诊需求与病种、对医学人才所具备素质的期望与要求等。本研究遵循保密原则,对参与研究者无伤害且无利益纠纷。研究者现场收集填完后的问卷,对各题的结果进行分类整理。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者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绝对数和构成比(%)表示(例数小于 20 例用绝对数表示)。判断样本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单样本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采用独立成组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计数资料间的差异,用 Kruskal-Wallis 检验比较等级资料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纳入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实际发放调查问卷共计 430 份(2019 年 3~7 月 200 份,2020 年 2~5 月 230 份),收回调查问卷 402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93.5%。参与调查的男、女患者分别为 221 例、181 例,年龄 27~88 岁,职业包括公务员、商人、农民、工人、企业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就诊人数排列前 3 职业:公务员、商人、农民),就诊科室包括肿瘤科、呼吸内科、胸外科、心脏内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就诊人数排列前 3 科室:肿瘤科、呼吸内科、胸外科)。受调查者的基线资料在两次调查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2 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期望
多数调查对象要求临床医学人才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73.88%),承担一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61.69%),并且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要求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有所提高。57.46% 的受访者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有别,专精其一即可,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认同中西医结合进行疾病诊疗的患者比例有所增加。受访患者最为看重的医学生素质是专业知识和技能(100.00%)、优良医德医风(100.00%)、健康体魄和心理(90.05%)、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70.65%)、团队意识(62.44%)等。相比于沟通内容,受访者最为看重医生良好的沟通态度(71.14%)。91.29% 的受访者支持强化新时代临床医学人才的专业卫生保健知识培训,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这种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在科研能力方面,55.47% 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代临床医生应该能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疾病诊疗,29.35% 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当代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临床经验与诊疗数据更新现有诊疗措施。多数受访者认同将医疗保健知识科普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科普主体占比依次为全体医生(38.31%)、知名专家/教授(34.08%),最受欢迎的医学科普形式为医院就诊咨询(39.30%)及线上咨询(25.87%)。患者群体最希望新时代医生具备的职业价值素养为:与患者平等对话并从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98.26%)、敬业精神(96.52%)、医学的公益性和人道主义本质(86.57%)、全面关心病人福利和健康问题(81.34%)(表 2)。此外,受访者对“大健康”时代临床医学人才素质的其他期望还包括勤奋、冷静和乐观豁达的精神、良好的应变能力、教学意识和缜密的思维、热爱生活和生命等。

3 讨论
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76.4 岁,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6]。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培养顺应新时代人民健康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则是践行“健康中国 2030”纲要的必然要求[1,7]。本研究结合纲要要求,通过对存在就医需求的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方对当代医学人才的要求和期望,并总结为以下 5 个方面:①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② 人文素养;③ 疾病诊疗中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④ 疾病预防控制及科普角色;⑤ 中医与西医并重。
3.1 强化评价-考核-反馈机制,推进高校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需要优质生源的保障,还要强化培养质量,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方可较好的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服务。本研究显示,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患者期待的好医生的必备素质。然而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经济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一些经济发展滞后地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医疗资源匮乏问题,难以一蹴而就的完成医疗服务的优化和同质化[7,8]。本研究认为进一步完善医学生知识与技能培训、评价考核体系是潜在的解决方案之一。首先,应充分调动医学院校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破除教学与业绩脱钩现象,通过业绩及晋升等形式激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9]。同时,细化制定各学科医学生临床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长效、切实、量化可行的考核指标并与学位挂钩,从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反馈评价机制,即定期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从而不断总结、改善知识与技能培养模式。
3.2 重视人文素养培养与考核
医学人文素养指医学人才具备的不仅限于医学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开阔视野、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创新及创业能力、持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容[10,11]。本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出色医学人才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如医德医风、沟通技能、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及职业价值观。医德医风是医学人文素养最直接的体现[12]。当前的医德医风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群体形成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认识[13]。本研究建议医学院校可通过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和临床实践中加入更多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普法宣传、纠纷案例、行业标兵等内容,同时严格医德医风考评机制,从而帮助医学毕业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导向[12]。医学人文素养还包括临床医生与不同背景人群沟通的能力及行医过程中应对各种情况的心理素质。医学院校沟通技能的培养应考虑涵盖医患友好氛围的建立、病情治疗方案的有效沟通、危急及特殊情况的有效应对等方面,同时组织丰富有效的实景演练,使医学生摒弃草率或冲动的处理方式,逐步形成同时符合现有规范和自身特点的工作风格[14]。团队合作是现代医学的鲜明特点之一,故而团队合作应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和考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团队合力分工协作完成不同特定任务、压力下的团队意识培养、团队成果的分配模式、领导力培养等[15]。此外,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也有助于医学人文素养培养。
3.3 将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理念融入常规教育中,完善医学继续教育体系
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可能改善疾病诊疗的新知识和技术也层出不穷,这是当代医学人才面临的挑战[16]。这与本调查中大部分调查对象期望医生“具备较高学历”、“能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疾病诊疗”、“不断更新所学”、“利用以往数据更新诊疗手段”等要求相符。当前医学院学生的科研参与度仍然较低,毕业后更新知识主要依靠学术会议、继续教育、阅读前沿书籍文献等方式,但存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习系统性不足、主观能动性欠缺等问题[17]。同时,相当一部分临床工作者尚缺乏系统科研方法训练和良好的科研平台,难以进行有效的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为成为适应患者需求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不仅要进一步倡导完成研究生以上学历教育,医学院校还需在在校学生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使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主动查新、开展研究并解决争议临床问题,主动参与培训班、学术会议、进修等手段持续更新所学知识及技能[16]。此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还可通过实际参与科研课题等手段,针对性训练医学生系统性的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从而使医学毕业生能进行有效、客观的研究,以及批判性地评价各种未获公认的诊疗手段[9,18,19]。
3.4 加强预防医学及疾病全程管理理念培养
预防医学的核心内涵是“未病先防”,即通过一级预防措施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20]。与纲要要求一致,本研究显示符合新时代患者要求的临床医学人才需承担一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患者对于多种形式的医学科普和疾病预防知识等均有需求,并且该种需求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更为明显。积极向公众科普医学常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大健康”背景下的疾病“全程管理”理念,还可减少因缺乏医学常识产生的潜在医患纠纷[21]。因此医学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强化慢病管理、治疗后病情和生活质量管理等内容培训,还可考虑在学习内容中增加科普文章写作、公众沟通技能、新媒体运营、观摩和参与义诊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满足公众通过互联网、传统媒体(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等)、面对面等形式的健康咨询及疾病信息知识获取需要[22]。
3.5 中医和西医并重发展
现代医学中,西医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医在多种疾病诊疗中仍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亦扮演了重要角色[23,24]。纲要指导思想与本调查结论一致,均强调发挥中医及西医各自的优势,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施治。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后,认为新时代医学人才需同时具备中医及西医素养的患者明显增多,更进一步肯定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作用。目前西医院校大多开设了中医课程,然而在课程设置以及后续培养方面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内容多而课时少、考评偏离临床应用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对中医的理解[25]。医学院校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推动中医教育的改革。首先,课程需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结合具体病种让学生客观认识到西医与中医各自的优缺点及不同适应范围[26]。此外,课程还应注意使学生理解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思维方式,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科学理论阐释和改进,最终使中西医协同服务于患者群体。
3.6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虽然该调查问卷简单易懂,调查样本量较大,并且在填写过程中有专人帮助受访者理解问卷内容,但本研究仅在单中心进行,并且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未检验。故本研究结论尚需多中心、标准化问卷结果和实践加以佐证。
3.7 结论
总之,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 2030”纲要背景下,患者群体期望新时代的医学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疾病诊疗中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及保健知识、发挥中医与西医各自优势进行诊疗和研究的能力。医学高等院校可在纲要指导思想下根据患者需求针对性做出转变,优化培养方案,从而使医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