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群, 李春梅, 方芳. 巨大卵巢颗粒细胞瘤诊治二例. 华西医学, 2017, 32(4): 636-637. doi: 10.7507/1002-0179.201604224 复制
病例介绍 患者 1,女,55 岁,体质量 35 kg。因“绝经 15 年,阴道流血 2 年”于 2015 年 8 月 2 日入院。绝经 15 年,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不多,未见明显组织排出。不伴有接触性阴道出血,不伴腹痛、腹胀等症状。2 个月前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盆腹腔巨大占位,疑卵巢恶性肿瘤,并于该医院行诊断性刮宫术,自诉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我院 B 型超声检查示:子宫内膜居中,厚 0.3 cm(单层),左前壁肌壁间凸向浆膜下查见 3.4 cm×2.8 cm×3.5 cm 弱回声团,边界清楚,盆腹腔查见巨大囊实性混合占位,以实性为主,上缘接近剑突下,双侧达盆腹侧壁,可见包膜回声,似与大部分周围组织分界较清,略呈分叶状,实性部分探及丰富血流信号,直肠后陷凹查见 3.1 cm×1.3 cm×3.0 cm 液性占位。CT 检查示:下腹部及盆腔内软组织包块。辅助检查、糖类抗原 125、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入院诊断:① 盆腔巨大包块(性质待定);② 子宫肌瘤。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于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无游离液体,右卵巢囊性肿物大小约 30 cm×25 cm×20 cm,表面光滑,形态欠规则,包膜完整,未见破口,张力大,囊肿左侧及下侧分别与大网膜、子宫底致密粘连;子宫常大,前壁偏右肌壁间扪及一大小约 3 cm×2 cm 的肌瘤样结节,左侧附件外观未见异常,右侧输卵管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因肿瘤巨大,取出困难,行穿刺放液,注意避免囊液外渗,放出淡黄色及暗红色血性液体约 1 000 mL 后行双附件切除术。剖视右卵巢囊肿:囊实性,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内充满淡黄色或血性液体,其余为灰黄质脆组织。取灰黄质脆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考虑粒层细胞瘤(成人型)。因肿瘤系低度恶性,探查大网膜、肠管、肝、脾、横膈表面及淋巴结无异常,考虑患者体质量 35 kg,消瘦,呼吸功能较差,与家属知情告知同意后,未扩大手术范围,未予子宫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右卵巢粒层细胞瘤(成人型)伴多灶出血、坏死,肿瘤未累及右侧输卵管及左附件。术后第 4 天患者再次出现阴道流血,遂行宫腔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病理检查告查见少许破碎的内膜细胞,未见恶性细胞。出院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of the ovary,GCTO)Ⅰa 期,子宫肌瘤。
患者 2,女,61 岁。因“子宫全切术后 10 年,尿失禁 2+个月”于 2015 年 8 月 9 日入院。10 年前患者因子宫肌瘤于外院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定期行妇科检查,未见异常,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失禁,不伴有阴道流血、腹痛、腹胀、肛门坠胀、尿痛、尿血等症状,3 周前 B 型超声检查示:子宫全切术后,盆腔内查见 18.6 cm×17.6 cm×16.6 cm 囊实性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实性部分探及丰富血流信号,盆腔内查见液性暗区,深约 3.6 cm。盆腔 CT 检查示:盆腔内查见一椭圆形囊实性包块影,其内间分隔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提示卵巢来源可能性大。查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125 为 138.6 U/mL,其余未见异常。入院诊断:① 盆腔占位:卵巢癌?② 子宫全切术后。于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未见明显游离液体,右卵巢有一帯蒂囊性肿物大小约 30 cm×25 cm×28 cm,根蒂直径约 2+ cm,肿瘤包膜完整,形态欠规则,张力大,表面血管重度怒张,大网膜与肿瘤左侧壁、后壁、右侧根蒂处广泛致密粘连,左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输卵管外观未见异常。因囊肿取出困难,行穿刺放出液体,注意避免囊液外渗,放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约 3 300 mL 后行肿瘤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剖视右卵巢囊肿:囊实性多房,内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分隔状囊腔,囊内见大量暗褐色坏死质脆组织。取坏死质脆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示:粒层细胞瘤(成人型)。探查大网膜、肠管、肝、脾、横膈表面及淋巴结无异常,未扩大手术范围。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右卵巢成人型 GCTO,肿瘤未累及左附件及右侧输卵管。出院诊断:GCTOⅠa 期,子宫全切术后。目前,2 例患者均密切随访中。
讨论 GCTO 是一种少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 2%~5%,占卵巢间质肿瘤的 70%[1]。目前有关于 GCTO 的文献报道不多,有关巨大 GCTO 的报道则更为罕见[2-3],临床导致诊治困难。
GCTO 属于低度恶性的肿瘤,迄今病因尚不明确,按照其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成年型及幼年型 2 类。成年型占 GCTO 的 95%,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最常见;幼年型占 5%,多发生于青春期前儿童或青少年[4]。本文 2 例均为成人型 GCTO。因 GCTO 是可以合成雌激素的肿瘤,多数 GCTO 患者伴有内分泌相关表现,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现假性性早熟,育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过多,绝经后患者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诱发激素依赖性肿瘤。Bacalbasa 等[5]曾报道 1 例 GCTO 合并子宫内膜癌。本文的患者 1 伴有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症状,术前我院未行性激素水平的测定,未行诊断性刮宫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临床对类似患者需重视建议行激素和内膜检查。目前 GCTO 的术前诊断准确性不高,确诊仍然依赖于病理结果,对腹部包块、异常阴道流血的患者临床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该病的诊治,特别是合并异常阴道流血者,需同时了解性激素状况以及诊断性刮宫了解子宫内膜情况,排除可能存在的合并内膜病变。手术是治疗 GCTO 的首选方法,但对于 GCTO 患者的手术范围尚有争议。Van Meurs 等[6]研究认为对于未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 GCTO 患者,可不行子宫切除术。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 Ⅰa 期患者,可考虑先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及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7]。对于期别较晚或已完成生育的年龄较大患者,可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进行手术分期,或行肿瘤细胞减灭术[8]。多数研究表明对于 Ⅰa 期的患者可不行淋巴结清扫术[8-10]。本文 2 例 GCTO 患者按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分期标准均为 Ⅰa 期,无子宫内膜病变,行双附件切除术,达到切除病灶目的,若对年轻患者也可采用此治疗达到保留生育功能。GCTO 的预后较好,总的 5 年生存率可达到 85%~95%[11],但有远期复发的特点,目前文献报道最长 1 例复发时间为 40 年[12],因此早期的 GCTO ,仍需要坚持终生随访。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的大小、是否破裂、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术后是否辅以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等[13]。近年来对于 Ⅰ 期患者是否给予辅助治疗争议较大。有研究表明对 Ⅰ 期无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随访即可,Ⅱ 期及以上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可能有利于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9]。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术前肿瘤破裂、肿瘤直径>10 cm、肿瘤分化差)的 Ⅰ 期及 Ⅱ 期以上或复发患者,术后需辅以化疗[10]。
总之,对于巨大 GCTO 术中应行快速冰冻,了解肿瘤性质,完整切除病灶,避免囊液外渗,全面了解盆腔情况,准确分期,作出最佳治疗方案,术后应根据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等因素决定是否放化疗,终身定期随访,减少复发,以提高治愈率。
病例介绍 患者 1,女,55 岁,体质量 35 kg。因“绝经 15 年,阴道流血 2 年”于 2015 年 8 月 2 日入院。绝经 15 年,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不多,未见明显组织排出。不伴有接触性阴道出血,不伴腹痛、腹胀等症状。2 个月前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盆腹腔巨大占位,疑卵巢恶性肿瘤,并于该医院行诊断性刮宫术,自诉病理检查结果正常。我院 B 型超声检查示:子宫内膜居中,厚 0.3 cm(单层),左前壁肌壁间凸向浆膜下查见 3.4 cm×2.8 cm×3.5 cm 弱回声团,边界清楚,盆腹腔查见巨大囊实性混合占位,以实性为主,上缘接近剑突下,双侧达盆腹侧壁,可见包膜回声,似与大部分周围组织分界较清,略呈分叶状,实性部分探及丰富血流信号,直肠后陷凹查见 3.1 cm×1.3 cm×3.0 cm 液性占位。CT 检查示:下腹部及盆腔内软组织包块。辅助检查、糖类抗原 125、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入院诊断:① 盆腔巨大包块(性质待定);② 子宫肌瘤。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及准备于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无游离液体,右卵巢囊性肿物大小约 30 cm×25 cm×20 cm,表面光滑,形态欠规则,包膜完整,未见破口,张力大,囊肿左侧及下侧分别与大网膜、子宫底致密粘连;子宫常大,前壁偏右肌壁间扪及一大小约 3 cm×2 cm 的肌瘤样结节,左侧附件外观未见异常,右侧输卵管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因肿瘤巨大,取出困难,行穿刺放液,注意避免囊液外渗,放出淡黄色及暗红色血性液体约 1 000 mL 后行双附件切除术。剖视右卵巢囊肿:囊实性,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囊腔内充满淡黄色或血性液体,其余为灰黄质脆组织。取灰黄质脆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考虑粒层细胞瘤(成人型)。因肿瘤系低度恶性,探查大网膜、肠管、肝、脾、横膈表面及淋巴结无异常,考虑患者体质量 35 kg,消瘦,呼吸功能较差,与家属知情告知同意后,未扩大手术范围,未予子宫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右卵巢粒层细胞瘤(成人型)伴多灶出血、坏死,肿瘤未累及右侧输卵管及左附件。术后第 4 天患者再次出现阴道流血,遂行宫腔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病理检查告查见少许破碎的内膜细胞,未见恶性细胞。出院诊断: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of the ovary,GCTO)Ⅰa 期,子宫肌瘤。
患者 2,女,61 岁。因“子宫全切术后 10 年,尿失禁 2+个月”于 2015 年 8 月 9 日入院。10 年前患者因子宫肌瘤于外院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定期行妇科检查,未见异常,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失禁,不伴有阴道流血、腹痛、腹胀、肛门坠胀、尿痛、尿血等症状,3 周前 B 型超声检查示:子宫全切术后,盆腔内查见 18.6 cm×17.6 cm×16.6 cm 囊实性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实性部分探及丰富血流信号,盆腔内查见液性暗区,深约 3.6 cm。盆腔 CT 检查示:盆腔内查见一椭圆形囊实性包块影,其内间分隔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提示卵巢来源可能性大。查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 125 为 138.6 U/mL,其余未见异常。入院诊断:① 盆腔占位:卵巢癌?② 子宫全切术后。于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未见明显游离液体,右卵巢有一帯蒂囊性肿物大小约 30 cm×25 cm×28 cm,根蒂直径约 2+ cm,肿瘤包膜完整,形态欠规则,张力大,表面血管重度怒张,大网膜与肿瘤左侧壁、后壁、右侧根蒂处广泛致密粘连,左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右侧输卵管外观未见异常。因囊肿取出困难,行穿刺放出液体,注意避免囊液外渗,放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约 3 300 mL 后行肿瘤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剖视右卵巢囊肿:囊实性多房,内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分隔状囊腔,囊内见大量暗褐色坏死质脆组织。取坏死质脆组织送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示:粒层细胞瘤(成人型)。探查大网膜、肠管、肝、脾、横膈表面及淋巴结无异常,未扩大手术范围。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右卵巢成人型 GCTO,肿瘤未累及左附件及右侧输卵管。出院诊断:GCTOⅠa 期,子宫全切术后。目前,2 例患者均密切随访中。
讨论 GCTO 是一种少见的性索间质肿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 2%~5%,占卵巢间质肿瘤的 70%[1]。目前有关于 GCTO 的文献报道不多,有关巨大 GCTO 的报道则更为罕见[2-3],临床导致诊治困难。
GCTO 属于低度恶性的肿瘤,迄今病因尚不明确,按照其组织病理学类型可分为成年型及幼年型 2 类。成年型占 GCTO 的 95%,在围绝经期妇女中最常见;幼年型占 5%,多发生于青春期前儿童或青少年[4]。本文 2 例均为成人型 GCTO。因 GCTO 是可以合成雌激素的肿瘤,多数 GCTO 患者伴有内分泌相关表现,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现假性性早熟,育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过多,绝经后患者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诱发激素依赖性肿瘤。Bacalbasa 等[5]曾报道 1 例 GCTO 合并子宫内膜癌。本文的患者 1 伴有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症状,术前我院未行性激素水平的测定,未行诊断性刮宫了解子宫内膜的情况,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临床对类似患者需重视建议行激素和内膜检查。目前 GCTO 的术前诊断准确性不高,确诊仍然依赖于病理结果,对腹部包块、异常阴道流血的患者临床要提高警惕,加强对该病的诊治,特别是合并异常阴道流血者,需同时了解性激素状况以及诊断性刮宫了解子宫内膜情况,排除可能存在的合并内膜病变。手术是治疗 GCTO 的首选方法,但对于 GCTO 患者的手术范围尚有争议。Van Meurs 等[6]研究认为对于未合并子宫内膜病变的 GCTO 患者,可不行子宫切除术。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 Ⅰa 期患者,可考虑先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及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7]。对于期别较晚或已完成生育的年龄较大患者,可行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进行手术分期,或行肿瘤细胞减灭术[8]。多数研究表明对于 Ⅰa 期的患者可不行淋巴结清扫术[8-10]。本文 2 例 GCTO 患者按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分期标准均为 Ⅰa 期,无子宫内膜病变,行双附件切除术,达到切除病灶目的,若对年轻患者也可采用此治疗达到保留生育功能。GCTO 的预后较好,总的 5 年生存率可达到 85%~95%[11],但有远期复发的特点,目前文献报道最长 1 例复发时间为 40 年[12],因此早期的 GCTO ,仍需要坚持终生随访。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的大小、是否破裂、临床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术后是否辅以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等[13]。近年来对于 Ⅰ 期患者是否给予辅助治疗争议较大。有研究表明对 Ⅰ 期无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随访即可,Ⅱ 期及以上患者,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可能有利于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9]。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术前肿瘤破裂、肿瘤直径>10 cm、肿瘤分化差)的 Ⅰ 期及 Ⅱ 期以上或复发患者,术后需辅以化疗[10]。
总之,对于巨大 GCTO 术中应行快速冰冻,了解肿瘤性质,完整切除病灶,避免囊液外渗,全面了解盆腔情况,准确分期,作出最佳治疗方案,术后应根据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等因素决定是否放化疗,终身定期随访,减少复发,以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