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霞, 梅玲.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常用溶媒配伍稳定性考察. 华西医学, 2014, 29(2): 293-29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089 复制
灯盏花素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拉丁学名: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全株植物中提取分离所得,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以及消积等功效[1]。灯盏花素的主要活性成份为灯盏花乙素,又名野黄苓苷,结构式为4’,5,6-三羟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现代基础药理表明:灯盏花素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抗氧自由基[2]和抗血小板凝聚,主要用于中风及其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治疗。近年来有其治疗骨性关节炎[3]、肝损伤[4]、肺纤维化、糖尿病周围病变[5]以及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6]的报道,使得其在临床上应用愈加广泛。灯盏花素为中药注射剂,对溶媒及溶媒规格的选择存在多样性。为此,我们对注射用灯盏花素与溶媒的配伍进行了稳定性检测,为临床有效使用注射用灯盏花素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KQ3200E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1200型(美国安捷伦公司);UPT-I-10T型优谱UPT系列超纯水器(成都超纯科技有限公司);BS124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Q/YXLG173型PHS-3E(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S型电热水浴锅(上海医疗器械厂)。
1.2 药品与试剂
野黄芩苷对照品(成都植标化纯有限公司,批号27740-01-8);注射用灯盏花素(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21006);10%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批号B13010901);5%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批号:T13011901);生理盐水(四川科伦药业,批号:B12112010);色谱甲醇(美国Fisher公司),重蒸水。
1.3 溶液的制备
1.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分别加入100、250、500 mL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均匀,所得9组溶液即为实验用配伍溶液,避光密封保存,待用。
1.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野黄芩苷对照品真空干燥24 h后,取4.998 mg,精密称定,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5 mL溶解,超声处理(功率300 W,频率50 kHz)30 min,取出放置室温,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避光密封保存,即得。
1.4 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及pH值
取“1.3.1”项下溶液置室温下,分别于0、1、2、4、6 h做外观观察及pH值检测。pH值测定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ⅥH。
1.5 灯盏花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1.5.1 色谱条件
色谱柱:Kromasil C-18色谱柱(2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40︰60);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5 nm。理论板数按野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
1.5.2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1.3.2”项下对照品溶液,分别自动进样4、8、10、12、16、20 μL。以进样量(x,μg)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1.5.3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生理盐水配伍溶液10 μL,连续进样6次,以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1.5.4 加样回收实验
分别精密吸取已知含量的100 mL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10%葡萄糖配伍溶液1 mL,分别精密加入等量的野黄芩苷标准溶液1 mL混匀即得,平行测3次,取平均值。
1.6 配伍溶液中的含量测定
取“1.3.1”项下的配伍溶液,经0.45 μm滤膜滤过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在0、1、2、4、6 h自动进样10 μL,测定其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含量。以0 h的含量为100,计算各时间点的相对百分含量。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为多重方差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及pH值变化
注射用灯盏花素在9组配伍溶液中放置6 h内溶液澄明,外观未见沉淀生成,无气泡产生,颜色无明显变化。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不同规格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2、4、6 h 后,pH值较稳定,均在6.88~7.11之间。见表 1。

2.2 配伍溶液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考察
2.2.1 色谱条件
系统适应性:注射用灯盏花素、野黄芩苷色谱图见图 1,其主峰分离度好,色谱条件良好,适用于野黄芩苷的测定。

1:注射用灯盏花素;2:野黄芩苷
2.2.2 线性关系考察
标准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为:y=2 862.5x+46.857,r=0.999 5,线性范围:1.999~9.996 μg,见图 2。野黄芩苷进样量在1.999~9.996 μg时,峰面积与进样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2.3 精密度实验
以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RSD%为1.34,仪器精密度符合要求。
2.2.4 回收率实验
野黄芩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44%、97.67%、98.00%,其RSD%分别为2.88、2.01、3.16,均符合实验要求。
2.2.5 配伍溶液中的含量测定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葡萄糖和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 h内,野黄芩苷的含量均有所变化,其中与100 mL生理盐水配伍在时间点2、6 h时野黄芩苷的含量下降了5.04%,与100、250、5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时间点4 h时野黄芩苷含量分别降低4.61%、5.44%和4.08%,与100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也略有波动。各时间点的相对百分含量见表 2。

3 讨论
灯盏花素主要成分为灯盏花甲素和灯盏花乙素,灯盏花乙素即野黄芩苷(C22H18O12)。有实验研究表明灯盏花素中的活性成分为野黄芩苷[7],故我们选择野黄芩苷作为目标有效成分进行检测。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灯盏花素提取物按干燥品计算,含野黄芩苷不得低于90.0%(供口服用)或98.0%(供注射用)[8]。野黄芩苷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甲醇,故在制备对照品时选择甲醇进行溶解。
野黄芩苷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多个羟基和1个糖苷键而呈现酸碱两性。由表 1可知,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2、4、6 h后,其配伍液外观颜色及透明度无明显变化,pH值范围在6.88~7.11,均符合《中国药典》中注射用灯盏花素的pH值范围[7],因此上述配伍溶液外观稳定、pH值较稳定。
野黄芩苷为黄芩苷的类似物,黄芩苷在水溶液中极易发生β-糖苷键水解,导致其相邻的3个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式结构而失效[9]。野黄芩苷也存在类似的结构而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用灯盏花素与100 mL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野黄芩苷处于较高浓度状态,其含量测定结果均有较大的变化,可能与野黄芩苷的溶解性、电离能力和油水分配系数等[10]有关,故建议临床上避免配制高浓度的灯盏花素使用。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不同浓度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野黄芩苷在1 h后的含量变化均较大,说明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存在不稳定性。因生理盐水的pH值范围通常在4.5~7.0,葡萄糖注射液pH值通常在3.2~5.5,说明书上规定灯盏花素的配伍pH值范围应不低于4.2,而葡萄糖的pH值因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有所不同,难以保证其pH值在规定范围内,临床上也有灯盏花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有时发生浑浊、析出晶体[11]的现象,故建议临床上最好选择氯化钠配伍使用,并尽量在6 h内完成输液。
灯盏花素在临床上应用有多种剂型:片剂、胶囊[12]、缓释片[13]、微丸[14]、缓释固体分散剂[15],而注射剂以有效、迅速、方便不能口服的重症患者和急救的特点更为临床所接受。但随着灯盏花素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各种不良反应频发:如胃肠道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16]。因配伍不当、药物浓度过高、pH值范围选择不当、配伍溶液放置时间过长等导致的不良反应居多。本研究通过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临床常见溶媒的配伍稳定性考察,旨在为临床用药方面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注射用灯盏花素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最宜使用生理盐水250 mL或500 mL两种规格的溶媒进行配伍,并在6 h内完成输注。
灯盏花素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拉丁学名:Erigeron breviscapus(Vant.)Hand.-Mazz]全株植物中提取分离所得,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以及消积等功效[1]。灯盏花素的主要活性成份为灯盏花乙素,又名野黄苓苷,结构式为4’,5,6-三羟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现代基础药理表明:灯盏花素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抗氧自由基[2]和抗血小板凝聚,主要用于中风及其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的治疗。近年来有其治疗骨性关节炎[3]、肝损伤[4]、肺纤维化、糖尿病周围病变[5]以及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6]的报道,使得其在临床上应用愈加广泛。灯盏花素为中药注射剂,对溶媒及溶媒规格的选择存在多样性。为此,我们对注射用灯盏花素与溶媒的配伍进行了稳定性检测,为临床有效使用注射用灯盏花素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KQ3200E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1200型(美国安捷伦公司);UPT-I-10T型优谱UPT系列超纯水器(成都超纯科技有限公司);BS124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Q/YXLG173型PHS-3E(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S型电热水浴锅(上海医疗器械厂)。
1.2 药品与试剂
野黄芩苷对照品(成都植标化纯有限公司,批号27740-01-8);注射用灯盏花素(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21006);10%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批号B13010901);5%葡萄糖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批号:T13011901);生理盐水(四川科伦药业,批号:B12112010);色谱甲醇(美国Fisher公司),重蒸水。
1.3 溶液的制备
1.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分别加入100、250、500 mL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均匀,所得9组溶液即为实验用配伍溶液,避光密封保存,待用。
1.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野黄芩苷对照品真空干燥24 h后,取4.998 mg,精密称定,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5 mL溶解,超声处理(功率300 W,频率50 kHz)30 min,取出放置室温,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避光密封保存,即得。
1.4 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及pH值
取“1.3.1”项下溶液置室温下,分别于0、1、2、4、6 h做外观观察及pH值检测。pH值测定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ⅥH。
1.5 灯盏花素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1.5.1 色谱条件
色谱柱:Kromasil C-18色谱柱(2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40︰60);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5 nm。理论板数按野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
1.5.2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1.3.2”项下对照品溶液,分别自动进样4、8、10、12、16、20 μL。以进样量(x,μg)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
1.5.3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生理盐水配伍溶液10 μL,连续进样6次,以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1.5.4 加样回收实验
分别精密吸取已知含量的100 mL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10%葡萄糖配伍溶液1 mL,分别精密加入等量的野黄芩苷标准溶液1 mL混匀即得,平行测3次,取平均值。
1.6 配伍溶液中的含量测定
取“1.3.1”项下的配伍溶液,经0.45 μm滤膜滤过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在0、1、2、4、6 h自动进样10 μL,测定其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含量。以0 h的含量为100,计算各时间点的相对百分含量。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为多重方差分析,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配伍溶液的外观性状及pH值变化
注射用灯盏花素在9组配伍溶液中放置6 h内溶液澄明,外观未见沉淀生成,无气泡产生,颜色无明显变化。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不同规格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2、4、6 h 后,pH值较稳定,均在6.88~7.11之间。见表 1。

2.2 配伍溶液中有效成分的稳定性考察
2.2.1 色谱条件
系统适应性:注射用灯盏花素、野黄芩苷色谱图见图 1,其主峰分离度好,色谱条件良好,适用于野黄芩苷的测定。

1:注射用灯盏花素;2:野黄芩苷
2.2.2 线性关系考察
标准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为:y=2 862.5x+46.857,r=0.999 5,线性范围:1.999~9.996 μg,见图 2。野黄芩苷进样量在1.999~9.996 μg时,峰面积与进样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2.3 精密度实验
以峰面积计算野黄芩苷RSD%为1.34,仪器精密度符合要求。
2.2.4 回收率实验
野黄芩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44%、97.67%、98.00%,其RSD%分别为2.88、2.01、3.16,均符合实验要求。
2.2.5 配伍溶液中的含量测定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葡萄糖和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6 h内,野黄芩苷的含量均有所变化,其中与100 mL生理盐水配伍在时间点2、6 h时野黄芩苷的含量下降了5.04%,与100、250、50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时间点4 h时野黄芩苷含量分别降低4.61%、5.44%和4.08%,与100 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也略有波动。各时间点的相对百分含量见表 2。

3 讨论
灯盏花素主要成分为灯盏花甲素和灯盏花乙素,灯盏花乙素即野黄芩苷(C22H18O12)。有实验研究表明灯盏花素中的活性成分为野黄芩苷[7],故我们选择野黄芩苷作为目标有效成分进行检测。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灯盏花素提取物按干燥品计算,含野黄芩苷不得低于90.0%(供口服用)或98.0%(供注射用)[8]。野黄芩苷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甲醇,故在制备对照品时选择甲醇进行溶解。
野黄芩苷为黄酮苷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多个羟基和1个糖苷键而呈现酸碱两性。由表 1可知,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放置0、1、2、4、6 h后,其配伍液外观颜色及透明度无明显变化,pH值范围在6.88~7.11,均符合《中国药典》中注射用灯盏花素的pH值范围[7],因此上述配伍溶液外观稳定、pH值较稳定。
野黄芩苷为黄芩苷的类似物,黄芩苷在水溶液中极易发生β-糖苷键水解,导致其相邻的3个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式结构而失效[9]。野黄芩苷也存在类似的结构而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用灯盏花素与100 mL的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野黄芩苷处于较高浓度状态,其含量测定结果均有较大的变化,可能与野黄芩苷的溶解性、电离能力和油水分配系数等[10]有关,故建议临床上避免配制高浓度的灯盏花素使用。
注射用灯盏花素与3种不同浓度的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野黄芩苷在1 h后的含量变化均较大,说明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存在不稳定性。因生理盐水的pH值范围通常在4.5~7.0,葡萄糖注射液pH值通常在3.2~5.5,说明书上规定灯盏花素的配伍pH值范围应不低于4.2,而葡萄糖的pH值因不同厂家不同批次有所不同,难以保证其pH值在规定范围内,临床上也有灯盏花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有时发生浑浊、析出晶体[11]的现象,故建议临床上最好选择氯化钠配伍使用,并尽量在6 h内完成输液。
灯盏花素在临床上应用有多种剂型:片剂、胶囊[12]、缓释片[13]、微丸[14]、缓释固体分散剂[15],而注射剂以有效、迅速、方便不能口服的重症患者和急救的特点更为临床所接受。但随着灯盏花素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各种不良反应频发:如胃肠道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16]。因配伍不当、药物浓度过高、pH值范围选择不当、配伍溶液放置时间过长等导致的不良反应居多。本研究通过注射用灯盏花素与临床常见溶媒的配伍稳定性考察,旨在为临床用药方面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注射用灯盏花素不宜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最宜使用生理盐水250 mL或500 mL两种规格的溶媒进行配伍,并在6 h内完成输注。